這一節的「自然資源和科學」回應案例研究結束時所提出的問題:

  • 地球上的物質是如何組成的?構成我們自然資源基礎的物質的基本循環是什麼?地球的主要自然資源是什麼?自然資源的開採和使用對環境有什麼影響?

前瞻

man looking through telescope

自然資源是給誰的?這是稍後的靈修部分將要討論的重要問題。

地球提供了維持和改善人類生活的所有資源。植物、動物、水、空氣、土壤和岩石提供了生命所需的食物能量、營養和氧氣,以及建造住所和製作衣服的材料。化石燃料和木材的收穫和燃燒是為了提供我們做飯、供熱和發電、提供交通所需的能量。其他自然資源,如礦產、金屬礦石和貴金屬,幾千年來一直被人類用來製造產品,發展和使人類文化現代化。在現代工業世界,自然資源仍然是用於生產所有技術的原材料,從根本上塑造我們的生活。現代資源的大量使用和開採對地球的生態系統產生了重大影響。

為了利用地球上所有的自然資源,我們必須收割或提取它們。我們獲取資源的速度和提取它們的方法,影響著地球的自然循環。因此,仔細觀察我們如何收穫和提取自然資源是很重要的。

地球:陸地行星

為了瞭解地球如何獲得最終產生並支持所有生命的礦物質和元素,我們將簡要地介紹地球的形成方式。地球是太陽系中圍繞太陽公轉的8大行星之一。地球位於距離太陽的第3位(圖1)。這個位置賦予它某些特性和特徵,例如具有適宜的溫度,陸地或岩石,以及具有固態、液態和氣態形式的水。地球的所有這些特徵及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,使它成為已知的唯一一顆能夠維持生命的行星。

圖1:地球是太陽的第3顆行星,水星和金星分別位於第1、2位,火星是太陽第4顆行星,在地球之後。在上述對我們太陽系的描述中,有9顆行星,包括冥王星,它離太陽最遠。2006年,科學家將冥王星從行星降級為「矮行星」,留下了8顆被公認為構成太陽系的行星。1
 

地球的動態特性

仔細看看

closer_look

地震學研究幫助我們發現地球的分層結構e

地球是由一個星雲星際雲)坍縮並在太空中的整個區域噴射出碎片和能量而形成。當碎片粒子相互碰撞,物質聚集在一起,最終形成各自具有萬有引力的獨立質量體,這導致了8大行星的誕生。在地球上,這些碰撞產生的能量以熱量的形式擴散到整個行星的質量體,導致行星的表面變得非常熱,內部變得更熾熱。那時,45億年前,地球是一個熾熱的熔融液體礦物體。在分化的過程中,密度較大的物質,如金屬,被地心引力吸引到地核,而較輕的物質(如矽、鋁、鎂和與氧結合的鈣)保持更接近地表。地球物質顆粒大小和密度的這種差異讓位給地球的分層結構。

圖2:地球各層的橫截面。2

 

地球主要有4層(圖2):地核(內核和外核),地幔(上層和下層),地殼和地球的大氣層。每層都有不同的化學和物理成分。

仔細看看

closer_look_video

請看這部展示板塊構造的短片

地球的層狀結構不是靜止的。內地核的熱量向外流動,導致物質從地球內部移向表層。火山、地震和板塊構造,就是這種動態行為的證據。這一點很重要,因為當內地核向地表流動時,礦物質和重金屬就會重新分布,使它們更容易被人類開採。在下層地幔中,較冷、較重的物質下沉並取代較熱、較輕的物質。這伴隨著一種稱為對流的熱量流動。地核中熾熱的熔岩產生對流,迫使上地幔和地殼中相對堅硬的殼狀結構(即構造板塊在地球表面緩慢移動,並相互碰撞。

仔細看看

closer_look

閱讀本文,了解用於測量地球構造板塊逐漸移動的儀器的發展。

地殻板塊的運動非常緩慢,如果沒有高敏感度的儀器,人類通常無法探測到它。當這些大塊的地殼移動並相互碰撞時,碰撞地點就形成了山脈,也就是一塊陸地被另一塊陸地擠壓,迫使上部的板塊向上移動。例如,4000萬至5000萬年前,我們現在稱為印度的大陸塊位於赤道以南,靠近澳大利亞。它開始向北移動,直到與現在的西藏相撞,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(圖3)。
圖3:數百萬年來印度大陸板塊的移動。3

印度大陸碰撞的力量如此之大,以至於印度今天仍在向北移動,因此喜馬拉雅山脈繼續以平均每年2厘米的速度上升。要了解更多關於這一驚人現象,請打開「兩大洲的碰撞」的連結。同樣地,當構造陸地板塊彼此分離的地方,就會形成山谷和深海溝。

圖4:環太平洋火山帶是太平洋構造板塊邊緣的俯衝帶,與大陸板塊相鄰。在這些板塊相遇的地方,太平洋板塊通常會被楔在陸地板塊的邊緣之下,導致板塊邊緣彎曲,產生嚴重的拉力和壓力。4

構造板塊的邊緣,也就是它們相互推拉的地方,往往是火山和地震活動最大的地方。大多數世界上最強大的火山和地震來自「環太平洋火山帶」,那是太平洋板塊及圍繞它的大陸板塊之間的接縫,從新西蘭北部延伸到日本,橫過阿拉斯加,向南沿著北美和南美西海岸。

環太平洋火山帶曾產生人類歷史上最猛烈的火山、地震和海嘯。來看看這則有關這個「真正大事件」(The Really Big One)的新聞報道,一場大地震和海嘯,預計將在未來50年內襲擊北美西北太平洋地區。火山爆發將地球形成時深埋在地下的許多元素帶到了地表,包括矽、鋁、鐵、鎂、鈣、鈉、鉀、磷、鈦、硫以及許多其他金屬和非金屬。

圖5:地球的四個圈5

地球的圈層

前瞻

looking_ahead

當一些人觀察到地球四個圈令人難以置信的美麗和複雜性時,他們覺得自己正在經歷一些「神聖的」事情。我們將在本章的靈修部分討論這一現象。

在地殼和地球表面,物質主要在四個圈層組成:大氣層水圈生物圈岩石圈(圖5)。所有可用的自然資源都存在於這些領域。

大氣層是圍繞地球表面的一層相對較薄的氣體物質。水圈定義了水在地球表面和地底下面的位置和運動,也定義了大氣中的水蒸氣。岩石圈由地殼和上地幔的固體土壤、沉積物和岩石組成。生物圈是由地球上其他三個圈內的所有生態系統和生命帶組成。生命幾乎無處不在,存在於地球上的所有適宜生存的空間,和不適宜生存的棲息地,包括深海熱液噴口極熱、高壓的環境,存在於天空的雲中(那裡有一些微生物居住),南極冰凍的砂岩中特有的藻類和細菌在那裡茁壯成長(見圖6)。

biospheric life forms
圖6:生物圈的生命形式出現在大氣、水圈和岩石圈。 6

雖然地球提供的資源來自四個主要圈層,一些資源也出現在這些圈的界面上。例如,土壤的形成發生在所有四個圈層的交界面,在這裡有機物和生物(來自生物圈),空氣(來自大氣),水(來自水圈),風化的岩石和礦物顆粒(來自岩石圈)結合在一起。圖7提供了我們基本自然資源(物質和能源)的流程圖,描述了對這些資源作出貢獻的圈層。

圖7:地球資源的一般類別(在黑框內)以及它們與四個圈層的關係。 7
我們所有的自然資源,無論是固態、液態還是氣態,都存在於這四個圈層當中。不同類型的物質通過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在四個圈內或之間移動,通過這種循環,元素改變了化學形式。這種物質的循環與地球系統中單向的能量流動形成對比。來自太陽的能量,單向地流向地球,在地球各圈的不同過程中發生轉變,然後流出地球,通常以散熱的形式流出。

前瞻

man looking through telescope

水文循環,或水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,在第四章〈水篇〉中將有詳細介紹。

另一方面,物質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移動,它會改變形式,但不消散。能量是單向流動的,而物質是循環流動的。物質的轉化在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保持平衡並保持可重複,這對於提供維持生命所需的連續元素來源至關重要。在描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之前,我們先來看看地球上存在的元素及其屬性。